「TOP100+未來會」
攜手業界共創材料永續新篇章
面對全球永續浪潮與循環經濟推動加速,從《全球塑膠公約》協商進展到國內《循環經濟推動法》即將成形,塑膠產業正站上轉型關鍵點。塑膠中心主辦的【TOP100+未來會】於4月24日盛大舉行「材料可持續性專家論壇」,總召集人蕭耀貴總經理於開場致詞中指出,國際對材料可持續性的規範與期待正迅速升溫,未來塑膠的循環發展程度將直接影響產業的全球競爭力。塑膠中心將持續整合技術輔導、驗證平台與政策資源,以「不浪費每一場危機的機會」為信念,與業界攜手開拓永續轉型新局。

「TOP100+未來會」材料可持續性專家論壇活動貴賓合影,左起依序為安能聚綠能處長洪維志、馬偕醫學院副教授申永順、域誠環保總經理邱秀美、前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邱顯堂、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、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羅仁權、李長榮化工副總經理王仁隆、塑膠中心產業分析師廖瑋薇。

本次論壇由TOP100+四大領域之一「數位轉型」領域的羅仁權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)擔任主持人,引導專家與產業代表對話交流。羅教授強調,數位轉型是落實材料可持續性的關鍵,結合AI與IoT等技術,將進一步推動綠色轉型。

論壇演講貴賓包含前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邱顯堂、馬偕醫學院副教授申永順、李長榮化工副總經理王仁隆、域誠環保總經理邱秀美、安能聚綠能處長洪維志、影響力量總經理高孟岑、塑膠中心組長陳婉玲及產業分析師廖瑋薇等,與現場業者分享塑膠材料可持續性的趨勢洞察與實務經驗。
國立台灣大學羅仁權教授
資源效益極大化,打造塑膠低碳新局

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邱顯堂指出,主動降低能耗、提升效率,是企業應盡的基本責任,而非僅為取得認證。以物質流管理的思維,讓每一分材料與能源發揮最大效益,才能真正實現循環經濟。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中,唯有強化內部管理,才能立於不敗之地。

邱顯堂教授(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)指出,企業應將降低能耗與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視為基本責任,而非僅為取得認證。從物質流管理角度出發,強化內部管理是面對全球供應鏈變局的必要條件。

李長榮化工王仁隆副總經理則分享,公司以「生生不息的未來,來自於對科學的全新想像」為企業使命,不僅致力於塑膠回收,更著眼於創造具市場價值的新材料,強調今日的每一項低碳創新,都是為未來十年鋪路。
前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邱顯堂教授(左)、李長榮化工王仁隆副總經理(右)
再生不是終點,價值重塑才能共好

域誠環保邱秀美總經理分享,永續轉型非單一企業所能完成,需仰賴整個產業鏈、政府與第三方的共同努力。再生材料的價值不僅於回收,更在於建立透明可追溯的信任體系,面對國際品牌要求,企業必須具備環保理念、佐以數據證明及具體行動。

安能聚綠能洪維志處長也表示,安能聚綠能推動回收,並非僅為達成ESG目標,而是希望讓每一根纖維都重新被世界所需要。他強調,唯有讓產品本身創造新價值,才能真正推動循環經濟。
域誠環保邱秀美總經理(左)、安能聚綠能洪維志處長(右)
永續是信仰,品牌韌性從對話開始

影響力量高孟岑總經理指出,品牌不只是行銷工具,更是企業策略的延伸。在轉型過程中,唯有持續與市場對話,唯有不斷與市場對話、堅持理念,才能建立具備韌性的品牌力。

馬偕醫學院申永順副教授則強調《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(CSDDD)》對企業的重要性,不僅是合規需求,更是推動永續轉型的重要契機。他指出,初步估計將有約5,300家非歐盟企業受規範,台灣大型企業將直接適用,中小企業亦將間接受到影響,這將進一步強化永續供應鏈的要求。
馬偕醫學院申永順副教授(左)、影響力量高孟岑總經(右)
政經新變局下,材料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會

廖瑋薇分析師(塑膠中心)聚焦歐洲塑膠協會理念及全球可持續材料市場與政策影響,剖析產業上下游所面臨的挑戰。她指出,全球供應鏈正呈現「紅色與非紅」以及「綠色與非綠色」雙軌發展,建議台灣業者應掌握國際政策,透過技術創新、產品開發及強化上下游合作,推動塑膠材料可持續發展、因應轉型挑戰。

陳婉玲組長(塑膠中心)進一步補充,川普重返白宮後對國際局勢的影響,全球供應鏈逐漸回歸「安全供應圈」的趨勢已成形。她建議產業應積極繪製自身定位地圖,透過漸進式創新,因應供應鏈變局與關稅挑戰,在動盪的政經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「TOP100+未來會」材料可持續性專家論壇與會貴賓合影
從對話出發,與產業共走未來之路

每一次交流都是蛻變的契機,每一場對話都是未來的起點。「TOP100+未來會」將持續引領產業探索低碳轉型與綠色創新的無限可能,與所有夥伴一同在全球變局中勇敢前行,讓塑膠材料在變局中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。